太极宫中李二得知长乐公主一夜未归后,顿时雷霆大怒,直接将手中的杯子摔向下面跪着的几个宫女面前,吓得她们双腿直哆嗦。
“观音婢,以往质儿出宫游玩,顶多宫门关闭前就回来了,这都一夜过去了,为何还不见回来?会不会出了什么意外啊?”
“陛下放心,质儿从小便聪明伶俐,时常也偷偷溜出宫去,可能是昨夜灯会贪玩了,这才未能及时赶回。”
“但愿如此吧。”
“报...”
“陛下,我等遍寻长安城,均未发现公主踪迹。”
“什么,一点踪迹都没发现吗?”
“是的。”
“观音婢啊,看来质儿多半是出事了。”
“陛下多虑,质儿吉人自有天相,不会出事的,我看她多半是有刻意躲避。”
“她可能是不愿嫁给冲儿,眼看婚期在即,便逃出宫去。”
“你是说她逃婚?冲儿何等聪明,她为何不愿意?”
“陛下,臣妾之前多次说过,质儿不愿嫁给冲儿,你总是不听,非要将质儿嫁给冲儿,这才逼得她逃出宫去。”
“自古女子婚姻大事,皆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”
“何况,她还生于帝王之家,婚姻大事岂能由她胡来?”
“正因为她生于帝王之家,从小便饱读诗书,对书画更是极为喜好,眼光高一点也正常嘛。”
“冲儿也不是纨绔子弟,我们与无忌亲上加亲岂不更好?”
“陛下,臣妾还是觉得让她嫁与心仪之人较好。”
“她心仪之人找到了吗?自我继位以来,我大唐也是能人辈出,这几年,世家子弟都让她挑遍了,你说说,有哪一个是她能看的上的?”
“无论如何,这次她回来以后,我就下旨将她嫁与冲儿。”
“陛下,此事,还是从长计议。”
“还有你们几个,竟然连个公主都看不住,公主去哪儿也不知道,留你们何用,来人把他们给我拖出去斩了。”
“陛下,饶命啊,奴婢确实不知公主去哪了。”
“陛下,莫要生气了,你即便是斩了她们几个也没有用,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质儿的下落。”
“我看质儿十有八九已经逃出长安城了。”
“对,对,对。观音婢啊,你说的十分有理。”
“来人呐,速速传令下去,命左右羽林军全城寻找公主,不得有误。”
“再将公主画像悬赏于各州府,凡揭榜者赏钱万贯,赐良田千亩。”
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。”
“观音婢,为何不可啊?”
“陛下啊,你想质儿本就不愿嫁给冲儿,你若在各州府悬赏,必定会使质儿知晓,会令她更加谨慎,倘若她再做出什么意外之事,那该如何是好啊?”
“观音婢啊,你说的有理,瞧,都把我急糊涂了。”
“来人,传旨到各州府,秘密调查公主行踪,一旦发现公主下落,立即上报,不得有误。切记,不可惊扰公主。”
“喏。”
“陛下,吏部尚书长孙大人求见。”
“快宣。”
“观音婢啊,你等也先且退下。”
“臣妾告退。”
“辅机啊,你来了,可是有何大事?”
“陛下,昨夜平康坊探子来报,桂音楼中有一十八岁的少年,名叫叶云,一斗酒便做了百余首诗,且句句绝句。”
“什么?百首诗,还句句都是绝句。”
“辅机啊,快将诗词呈上来,朕瞧瞧。”
“喏。”
李世民看了几首后,便拍案叫绝,情不自禁地读到: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”
“我大唐竟然有如此才华之人,实在是令朕感到意外啊。”
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
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
“这首《登高》可堪称古今第一七律啊。”
“来人呐,将此等诗篇抄与数份,分别送往弘文馆,和梁国公(房玄龄)府上。”
“可惜克明(杜如晦)啊,你是无法看到此等大作了。”
“陛下,叶云昨夜在桂音楼内还羞辱了荥阳郑氏,对五姓七望也颇有藐视之意。”
“哦?还有这等事啊,你且说来听听。”
“据平康坊探子来报,昨夜荥阳郑源作了一首名为《咏鸡》的诗,叶云当庭指出其抄袭骆宾王的《咏鹅》。”
“这骆宾王何许人也啊?朕未曾听过此等诗人啊。”
“据叶云所说,骆宾王,乃婺州义乌人士,今年恰逢七岁,便做出《咏鹅》一诗,当地人都称他为神童。”
“辅机啊,你且读读《咏鹅》,我听听此诗如何。”
“鹅鹅鹅,曲项向天歌。”
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“恩,不错,七岁便能做出此等诗来,称之为神童,也不为过啊。”
“那郑源被揭穿后,拒不承认,便要与叶云赛诗。”
“而后,叶云便作出了陛下手中的百余首诗,还要郑源滚出长安。”
“这叶云,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奇才,但有些年轻气盛,辅机你觉得呢?”
“微臣也觉得此人颇有才华,但他得罪五姓七望的氏族,可能会招致事端。”
“不过此子能作出此等诗篇,想来也不是泛泛之辈。”
“必定从小也是饱读诗书长大,怎会不知五姓七望的氏族在当今是何等地位?”
“不知他为何却当庭藐视众氏族。”
“辅机啊,你觉得他是刻意为之,还是心高气傲?”
“陛下,这微臣就不知道了,恐怕只有问过叶云本人才能知晓。”
“不知陛下现在是否要召此人入宫觐见。”
“此事不急,你先派人将此子的定所及背景调查清楚,还有在朝中人际关系如何,待我观察一段时间再看。”
“喏,那微臣就先行告退了。”
长孙无忌走后李世民陷入了沉思,他心里思索着:“现如今五姓七望的氏族,屡屡逼迫于我,压的我是喘不过来气,叶云此人确实是才华出众,但却过于心高气盛,为人处世还有所欠缺,不知道此子将来能否堪当大任。”
PS:杜如晦,字克明,贞观四年病逝。
(小说未完,请翻页阅读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