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孔圣人一心向善,因你教化,华夏温良三千年!”
宁远重复了一句。
华夏京城文道院,林震韬激动的拍着大腿,道:
“是他!是他!”
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先贤留存下来的版本,少了两个字。我们一直在研究的,是所不欲、施于人,这是错的。”
“大错特错,误我辈几千年啊!”
“真正的先贤智慧,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!”
林若彦拍了拍林震韬的后背,轻声道:
“爷爷,您别激动。”
“再听听宁远和孔圣人会谈些什么。”
虽然文明断层,但是华夏人骨子里的温良如玉,却早已渗透进血液骨髓。
一代一代,如影随形。
对自己人、对别人,素来如此。
所谓谦谦君子,概莫如是。
孔子一身粗布麻衣,天然去雕饰,学识境界早就和天地融为一体。
不过,尽管如此。
这粗布麻衣却掩盖不住孔子的万丈文华!
只听孔子拂袖道:
“华夏温良三千年?你又从何得知?”
宁远回答:“因为,晚辈正是来自三千年后的华夏。”
听见这话,孔子再看宁远。
这才发现,眼前这个小子衣着古怪,全然不似自己见过的那些年轻后辈。
即便是周游列国时,也绝无这等奇装异服。
这么说来,他说来自三千年后,倒极有可能是真的。
“坐。”
孔子指了指面前的一方石凳,请宁远坐下。
两人一古一今,跨越时间的长河,对坐而谈。
历史文明仿佛在此淤积成一道文明的堤坝,让过去、当下、未来三者交汇,彼此碰撞。
既然对方是来自三千年后,
孔子起了先手:
“老夫想问,三千年后,华夏是否依然尚礼?”
“礼仪之邦,自孔圣人始!”
宁远侃侃而谈:
“华夏人懂礼、习礼、守礼、重礼,礼已成为传统美德。夫子曾说,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动,微言大义!”
“小子请教:何以为礼?”
这是宁远开始抽丝剥茧,借由孔圣人的口,说出“礼”的真义!
如果观看直播的华夏人,能够从此得到一丝明悟。
那么,这一番对谈就不算枉费。
华夏人人懂礼,但什么是礼,却不见得有几人能够说得上来。
大家心中有个模糊的概念,知道哪些事情能做,哪些事情是有违公序良俗。
这就有点像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
而要破除表征,直指大道本源,就必须有圣贤点化。
果然,孔夫子听见宁远的问话,不由得眉头一皱。
这个问题,
太大了!
何为礼?
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
如果要说清楚礼的种类,只怕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全。
更何况,每一种礼,在不同的场景中,运用也大相径庭。
想了想,孔夫子便道:
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”
简简单单的六个字,便将“礼”的功用说得淋漓尽致。
礼是什么不重要。
但是,礼能带来什么,很重要。
以和为贵,是华夏的处事哲学。
这种“和”,并不是和稀泥。
而是恪守本分,与人为善。
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看见的和事老,大抵分为两类。
一类是弥合矛盾双方,找到平衡点。
一类就是和稀泥。
孔夫子说完后,反问宁远:
“华夏三千年后,可有人人知礼?”
他很想知道,自己的学说是否流传了下来。
救世的朴素愿望,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实现。
孔夫子的满腔抱负,落了空。
所以才会心灰意冷,开门授徒,著书立说。
但是,孔子毕生的学说、文道成果,还是希望能够流传下去。
朝代可以更迭,精神永不磨灭!
宁远很认真的答道:
“然!”
“只不过世间人良莠不齐乃是常事,但后世人人习礼,尊老、爱幼,扶贫、助困,却是大势所趋。这一切,都源自孔圣人您的有教无类。”
有教无类,是第一次在教育上真正的打破了三六九等。
人人都可以受教育。
人人都有机会学习。
人们不会因为出身、家境、财富或者地位,而影响学习的机会。
华夏大地。
所有正在观看文运战场直播的人,此刻不由得被宁远的不卑不亢打动。
先前还暗暗握拳的人,也不禁折服。
宁远能够在一尊圣人面前,做到如此已经是难能可贵。
他还能真的和圣人论道,就更加不可思议了!
“原来是孔圣人提出有教无类,我等后世平民,才能人人受教!”
“宁远与圣人对谈,分寸拿捏、妙到毫巅!”
“那一句何为礼,问得我脚尖一颤,差点就要跪下来。”
“不错,更难能可贵的是,宁远能够根据圣人所问,再次回到圣人曾经说过的话上来。”
“问题本身,便是答案。”
“若不是知道这是文运战场,百国争雄,我真要怀疑这是有剧本的。”
“我真的感觉,这次文运战场,我华夏或许有希望了!”
画面中。
孔夫子似乎老怀感慰,他转头看向画卷中。
三千弟子,贤者七十二。
这大抵就是自己留给这个世界的传承了。
孔子缓缓站了起来,踱步向外。
仿佛是在对宁远述说,又仿佛是在自言自语:
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“世间纷繁,世人追名逐利。”
“宁小友,老夫不敢称万世之师,一切所为,不过发乎本心而已。”
宁远知道,孔子周游列国,受尽曲折后,看淡世事。
不过,也正是因为此,才使得儒家经义没有被当时的政权所污染,得以保留最初的文道之果。
只是,除了礼之外。
孔圣人一生的学说里面,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字。
那个字,就是仁。
后世常说,要常怀仁义之心。
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。
作为个人修身的至高准则,仁字的奥义也被参悟了千年。
宁远看着这位沧桑老人,跟着站了起来,一字一顿问道:
“敢以请教圣人,何为仁?”
(小说未完,请翻页阅读!)